撰寫這篇文章,稍微闡述一下想創立協會的一些核心想法、可能的方向, 以及現況、未來需要完成的一些工作。
脈絡、萌芽
最初想成立協會的發起人,是長期研究遺傳疾病的一位分子遺傳學教授 靖永皓。而他的研究主題之一,恰巧就是尤塞氏症。 因為研究的關係,多少一些接觸了這個疾病的病友,我也是其中之一,而我的疾病致病相關基因也是由這位教授,透過之前國衛院的研究計畫經費確定的。
教授多年接觸這些病友,深感這些罕病疾病缺少關注、獲得資源的不易,以及其他可能需要幫助的境遇。 另外剛好另外一位教授的朋友,許豐明導演,本身長期關懷弱勢拍攝紀錄片,有其他罕見疾病協會接觸的經驗。 兩人討論之下,萌生了成立類似其他罕見疾病協會的想法。
最初導演和後來加入討論的我,一開始的想像比較僅限專屬尤塞氏症的病友,類似美國、中國那邊的尤塞氏症協會
由於教授本身的專業,也希望所有疑似先天遺傳因素而導致視力、聽力皆受到影響的病友,可以透過遺傳分子檢驗,更了解可能致病機轉,並建立紀錄,增加未來尋求醫療手段的機會,**同時集合這些類似境遇的人,和現有的尤塞氏症病友,共享類似感官缺陷的經驗和交流、互助。**在討論之下,招收會員的目標族群便拓展了,但暫定的協會名仍然以尤塞氏症為主。
目前狀態
人數與協會申請
在這篇文章之前,我們透過最初參與討論的幾位病友、教授,發佈公告希望招收起始會員。這是依據政府相關成立社團法人的章程規定,初步研究,我們需要 30 位會員,並提供這 30 位的親筆簽名、身分證影本、在台灣的居住地(要附上統計)。所以公開貼文所附的問卷才會有那些問題。
其實原先預估沒那麼快達標,因為這個疾病非常罕見,在台灣的比率應該非常低,我們能接觸到的人數又更少。但沒想到發佈公告的人,響應的朋友都非常熱心、古道熱腸,甚至連很久沒聯絡的國小朋友都冒出頭來登記問卷,這讓我們感到非常受寵若驚、眼睛熱熱的。
目前初估人數應該是有達標,不過會有細節問題需要個別連絡解決,比如說居住地目前不在台灣的,可能無法算進去政府的章程規定。另外國民身分證影本在問卷中,並沒有設成強制,是考量有些人填問卷的當下可能不方便另外再上傳影本。但因為這是政府規定必要的附件,之後勢必還是要個別請求親筆簽名跟身分證影本,還請見諒。
網站文章、未來協會的發展
因為創立之初沒有任何經費,這個網站本身,目前是透過免費的方案,使用靜態網站技術架設。由於協會名暫時未完全定案,網址是暫定的,未來也希望有 org.tw 的網址名後綴,不過要等正式跟政府立案通過才有辦法獲取。另外也有些人可能有疑問怎麼不用臉書粉絲專頁,這是考量臉書的相關介面對只能倚靠報讀介面的病友們並不友善。
大家可以看到,在這個網站,已經有一些最初參與這個協會的病友撰寫的文章,同時有一些暫定標題,等待已經邀請的,願意熱心協助的相關朋友分享的專欄。這些其實部分反映了,一開始設定的協會宗旨及目標。
對於協會的發展,說實在我們本身沒有什麼太宏大的目標。最初參與的人,有些人想讓社會大眾更了解這個疾病,有些人則希望透過這個協會找到更多類似境遇的病友,另外也有些人相信團結就是力量,匯集起來或許可以跟政府請求些什麼,或者跟國外合作些什麼。這些或許都可以嘗試。不過我想不用太過焦急,一步一步慢慢來。我們協會的人數一定偏少,但這既是我們的弱勢也是優勢,代表訊息傳達可以盡可能透明,很多事務可以更有彈性。顧好自己的本業,行有餘力,能做到些什麼,就一起加油。
即時狀態更新
前面說了這麼多,還是在這邊總結一下,現在進行的事務以及未來要做什麼吧,未來公告應該也會放在這邊即時更新:
- 持續開放會員加入問卷,統計後,根據需求個別聯絡
- 在八月中開會決定協會名稱(一定會包括尤塞氏症主體),聯絡處,統整資料後,最慢於九月底跟政府提出申請
- 根據協會名稱購買網域,之後昭告天下。
2023.8.8 線上會議紀錄
- 盤點了回覆表單列表,以顏色標記人脈連結關係人
- 決定 2023.9.16 召開會員大會(全體會員參加,而僅非臉書群組內),可能地點為南港,待教授確認
- 依據人脈連結來分配各自負責聯絡的人,目前負責的人有教授、楊硯淳、黃俊榕、林怡慧
- 要再度確認加入協會的想法
- 要拿到表單未填的國民身分證影本
- 成立協會需要親筆簽名,告知盡量把 9.16 空下來,當天順便簽名
- 尋找可能協會聯絡處地點,9.16 共同決定
- 研究對於全盲者較友善的會員問卷介面
- 研究協會運作粗估的成本
日後希望公告訊息臉書、Line 社群、及網站都能同步,因為有的病友無法使用太過複雜的介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