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loader
  • 首頁
  • 病友經驗分享之一

尤塞氏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,患者常常同時出現聽力障礙和視網膜色素病變,而且無法治療,只能及早發現,提前做好準備;根據統計,全球平均每10萬人約有2~4人罹患這種疾病。

病友經驗分享之一

我是林怡慧,今年38歲。

從小是輕度聽力障礙。

當年的醫療技術沒有那麼先進,醫生給的診斷都是中耳炎或是抗生素用量過大而導致聽損。

從有記憶以來就有配戴助聽器,以及去榮總接受語言治療。講話有腔調,但無大礙。準備要入學時,我媽媽帶我去啟聰學校,還被啟聰學校退貨:這個小孩去一般學校就好!

求學過程順利,因為聽損的關係,可以專注唸書,取得不錯的成績。也用數理資優管道進入了北一女中。沒有太多的想法之下,指考成績讀了物理治療學系,成為物理治療師。

一直很好動,物理治療背景也讓我順利學習各項運動技巧、動作控制,讓我的身體靈活強壯,聽力缺損好像可以被忽略。

到接近30歲時,在晚上會覺得視力不佳,尤其是騎車開車時,會因為看不清楚而造成小擦撞。也常常找不到就在眼前的東西。

朋友同事形容我就像馬一樣,眼睛永遠直直往前看好像看不到其他人事物。

雖然心裡知道不太對勁,但一直逃避心態沒有去做檢查。

覺得可能會有一天全盲,把自己當成得了絕症般的瘋狂旅遊學習。去了南美洲深度旅遊,其他各大洲吃喝玩樂,剩下南極洲還沒有去。當了潛水教練、大量滑雪、玩了獨立跳傘等等。

直到疫情放慢腳步,去做眼睛檢查後,醫生在不知道我有聽損的情況之下,診斷我有色素性視網膜病變。這種病應該是遺傳,但我家人親戚都沒有。覺得納悶,查詢網路資訊提到有一種隱性遺傳變異是合併聽力受損。再回去找醫生做基因檢測,確診是罕病———第二型尤塞氏症候群。

現在的生活型態有放慢步調。日常中,東西擺放在固定位置,減少搜尋時間。沒有騎車開車,以大眾運輸為主。晚上開始會帶著白手杖和手電筒行動。繼續樂衷於戶外活動以及旅遊。爬山跟戶外都儘量安排在白天。行走速度放慢,減少跟別人碰撞的機率。開始學跳傘,也是想讓自己小小的視野可以看更遼闊美妙的世界。

網路上找到代表性的人物:黃俊榕醫生。在跟俊榕醫生聯絡後,認識了靖教授,也因為基因解密,發現自己跟俊榕是同祖先的遠親,很奇妙的緣分!也認識了病友宜蓁,一起互相交流以及加油打氣。

2023.7.23 由林怡慧 物理治療師 撰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