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康健雜誌出版社同意刊載 原文連結: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80091
黃俊榕剛結束醫師實習,即將開始擔任住院醫師的同時,今年6月,他透過基因檢測,解開20多年來的困惑─原來他的輕度聽力障礙、夜盲、視野缺損,都是因為基因變異造成的罕見疾病「尤塞氏症候群(Usher syndrome)」。
彷彿揭開身世之謎,黃俊榕說,從4、5歲開始,家人就發現和他講話常常沒回應,看了耳鼻喉科,醫師診斷為輕度聽力障礙、戴上助聽器能改善許多,卻始終找不出真正原因,一度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使用抗生素所導致。
高中求學階段,黃俊榕發現自己有夜盲症、視網膜出現變化,眼科醫師一樣沒有告訴他明確病因,以及病程未來會如何發展,只推測可能是遺傳性疾病。黃俊榕只能帶著滿滿問號,走向茫茫未知的明天。
這些問題沒有消失,反而逐一迸出。在他念醫學系、大學4年級即將開始臨床實習之際,一次和同學互相練習視野檢測,意外發現他的視野大不如人,兩眼只看得到眼睛正前方的事物,視野僅約一般人的3成,而且這個現象是經年累月、彷彿溫水煮青蛙般慢慢蠶食鯨吞他的「視界」。
逐一浮現的症狀,讓黃俊榕認為事情沒有這麼單純。他查了許多資料,懷疑自己罹患的是尤塞氏症候群,因為典型症狀包括聽損、夜盲和視野缺損,他全部都中,卻苦於無法驗證這些猜測。
直到前陣子,黃俊榕參加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計劃,透過全基因定序,確認他真的是基因變異導致的尤塞氏症候群,他終於放下心中大石,甚至自嘲像中樂透一般。因為他的父母各帶有一個尤塞氏症候群的隱性基因,而他就這麼湊巧,遺傳到這兩個隱性基因,而顯現出症狀。
黃俊榕樂觀地說,雖然目前沒有藥物能有效治療這個疾病,但有新療法正在開發中。最重要的是,確診後,了解這個疾病的預後和未來可能的發展,對於他的生涯規劃,幫上了大忙。確定自己有視力缺陷,他就會避開用眼負擔較大的外科和放射科,以內科系或家醫科為優先選擇,如果不知道自己基因變異,他可能會做出不適合他的人生選擇。
「民眾對基因檢測常存在一個迷思,以為做了基因檢測,就一定能得到診斷,並獲得治療,」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蔡世峯說,類似黃俊榕的案例並不少,「最理想狀況是找到致病基因,據此找到治療方式、醫好疾病,但現實情況是,有時可能還是一無所獲,即使得到診斷,也不一定有治療方法。」
一名10個月大的男童,一出生家長就發現他發育緩慢、肌肉張力不足,看過幾位醫生都推測是神經系統問題,卻無法做出診斷,直到做了全基因定序,才找到其中一個基因的位點變異。而且這個基因變異從2015年被發現以來,至今全球只找到76個病例,這樣罕見的疾病目前還沒有病名,更不可能找到治療方式。
蔡世峯說,男童在做基因檢測前,家長明確被告知,有可能結果是找不到病因,或者即使找到了,也得不到具體幫助。「但有趣的是,男童的基因變異是『新生突變』,父母在相同的基因位點都正常,可能是父母之一在形成精子或是卵子時產生突變。」
雖然家人對於結果早已有心理準備,最後也確實無法得到實質幫助,但至少確定的是,男童的疾病不是來自遺傳,父母可以安心孕育下一胎,因為新生突變就像被流星擊中,是無中生有,下一胎再出現新生突變的機率相當低,「家長如果還不放心,以目前技術,還是可以於再次懷孕時檢測胎兒的相同基因位點。」